谷一家

键盘长菇期
希望能长出鸡枞菌

【资料考据/八卦33条】安东尼奥·萨列里与神圣罗马的皇帝约瑟夫二世之间的故事

*一篇我跪着求你们看一看的考据orz,约瑟夫和萨列里真的都是非常好的人了

*资料来源为安东尼奥·萨列里的传记《Maligned Master》,感谢 @助攻鲸的旮旯底 老师的补充

*依据时间顺序的考据,内容主要为两个人间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互动,部分情节由于传记存疑和考据不到位所以可能不属实,欢迎指正

*某种意义上这篇考据也能解释约瑟夫x萨列里这个cp的来源和历史依据

*欢迎捉虫,祝看的塔诺西。

——————————————

0、安东尼奥·萨列里,十八世纪的音乐家,意大利人。他出生于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十三岁父母双亡,在修道院的唱诗班待了一年后被威尼斯的贵族收养。随后又遇到了著名维也纳作曲家加斯曼,成为了他的学生。

加斯曼认认真真的给萨列里当老师(爹),给他找了四个老师,一个德文一个法文一个拉丁语的(也教他意大利语)一个小提琴,然后作曲音律什么的加斯曼自己来教,以上花费全部由加斯曼掏钱包支付。而萨列里的吃穿住行也都跟着加斯曼一起,由他变相担任了自己的抚养人。

萨列里在遇到加斯曼前原本要被收养他的贵族送到那不勒斯去——那个年代大部分意大利的作曲家音乐家都在那里学习,完善他们的作曲技巧。或者巴黎,在那里音乐家们可以学习到“意大利式”的声乐旋律。那样的话他可能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跟随老师初到维也纳,萨列里对于这片自己不熟悉的土地肯定有过很多担心,比如能否在这里获得机会,自己又是否能成功——然而他迅速的被维也纳接受了,并且未曾想过在此这之后,他将在维也纳度过了大半人生,只再见过三次故乡威尼斯。

约瑟夫二世1741年3 月13日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莎与丈夫洛林公爵,神圣罗马帝国皇皇帝弗兰茨一世的长子。他是女大公所有孩子中嘴天资卓著又聪颖过人的,受过全面而严格而保守的帝王教育,生来就是为了成为奥地利的国王。从小时起他就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历史,神学,早早的就接触了启蒙思想,并将伏尔泰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约瑟夫厌恶政治婚姻,但还是无可避免的喜欢上了他的第一个妻子——帕尔马公爵菲立浦的长女伊莎贝拉郡主。更不幸的是这位思想丝毫不比他逊色的女子喜欢的其实是他的妹妹玛丽亚·克里斯蒂娜,而且她在生第二个孩子后流产而死。他在政治婚姻的考虑下娶了第二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约瑟珐。但他并不喜欢这位妻子,对她冷处理,并在她1767年死去后宣布终生不再娶,从此再无感情方面的纠葛。

1、约瑟夫和萨列里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萨列里16岁,约瑟夫25岁的1766年。在例行的室内音乐聚会上,约瑟夫二世听闻了加斯曼从威尼斯带了他的一个学生到维也纳来,也知道他想将这个学生介绍给大家认识,于是便让他带萨列里到音乐聚会上来。

这些室内音乐聚会没有固定的节目,音乐家们根据现场可用的声音分配角色和作品,在皇帝的面前即兴表演。约瑟夫二世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聚会,及时熟悉即将上演的那些新歌剧们,与音乐家们打好关系。有时,约瑟夫二世也会参加进来,他会演奏大键琴、大提琴、甚至演唱。

当小萨列里第一次被自己的老师带到这里来时,毫无疑问,他也要参加进这些活动中——这也算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考验,虽然很明显,他对于这里来说有些太小了。而萨列里第一次见皇帝太紧张,一开口把“陛下”说成了“阁下”了。约瑟夫二世笑话了他,然后问了他“觉得维也纳如何”。对话结束后,皇帝意外地将男孩安排在了当天晚上正在排练中的歌剧表演,想看看这个意大利的孩子会表现如何。萨列里后来很清楚的回忆到那天晚上表演的歌剧是Johann Adolf Hasse的《Alcide al bivio》(岔道口的赫拉克勒斯)。一开始他在合唱中唱男高音,当他的声音征服了这位奥地利的皇帝后,约瑟夫二世又让他单独唱了一部分的片段。结束后,皇帝陛下十分满意,并且让加斯曼以后参加集会记得带上萨列里。

链接

2、至于这一段萨老师的传记中是如何形容的呢….


如此这般,萨列里就被牢牢系紧在约瑟夫这边了,即使以他现在的水平和能力,萨列里还远不到能够正式的任职的时候。

约瑟夫陛下,醒醒,人家甚至在你这里还没有正式工作的啊www

那么,这位皇帝的音乐水平如何呢?

约瑟夫二世的音乐兴趣是多才多艺的,哈布斯堡家族从小就会让孩子们学习乐器,约瑟夫本人就是熟练且精通的大提琴手。而且,他决不只是追求时髦的娱乐。

莫扎特的信提到皇帝对赋格的偏爱,而这种形式的音乐当时主要用于宗教音乐,而传统意大利歌剧中很难有赋格出现,这可能也是他后面改革德语歌剧的原因。不过那是后话了。

加斯曼特别喜欢、并在作曲上实践了对位艺术——他的弦乐四重奏,包含两个赋格部分,很难在没有皇帝兴趣和支持的情况下发表。至于歌剧,总是有学者声称约瑟夫偏爱意大利歌剧,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事实上他受德鲁克的改革主张颇深,虽然他从未对格鲁克的新歌剧风发表过看法。

此外,皇帝是用德语写作歌剧的发起人之一。他不仅尝试了,还命令自己的作曲家写作德语歌剧,并且在维也纳的国家音乐剧院来演出(莫扎特的德语歌剧在这个层面上是得到了他的支持)。虽然人们普遍承认,那年的作品除了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和萨列里的《烟囱工》外,德语歌剧的普及结果不令人满意(并且单独的剧院不能仅仅靠德语歌剧维持生计)。但在他对这些事的热情度上,约瑟夫身上确实带着一种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改革热情。

至于萨列里,他本人没有在专门教授意大利式音乐的音乐学院里上过学,从他创作的起点开始就糅合了德鲁克的新主张。他算是在约瑟夫音乐圈子里少见的没有遵循威尼斯老派音乐路子的人。

3、此外……尽管约瑟夫与他的母亲不同,崇尚勤俭节约,但是对于有才华和努力的人他也是相当愿意给他们奖励的…..萨列里在新年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约瑟夫给他的新年礼物,感谢他参加每周来音乐集会。这份礼物是:


50达克特金币(达科特曾在欧洲许多国家通用的金币,此处的50达科特相当于225弗洛林),第二年这份“零花钱”的增加到了80达克特,也就是360弗洛林……

那时候普通平民一年的收入才80古尔盾……

然后换算关系如下:

弗罗林 Florin/Gulden:古佛罗伦萨金币,大致相当于3.5克纯黄金,大致等于5塔勒银币

塔勒 Taler/Thaler,1塔勒=3马克=12克罗伊茨

古尔登 Gulden:1古尔登银币=7.5克罗伊茨

也就是说萨老师第一年收到的零花钱第一年就是1800古尔登,第二年2880古尔登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平民年收入80古尔登。

再用更形象的人民币比对一下的话:一弗洛林差不多相当于3.5克纯黄金。第一年就是787.5克黄金,第二年是1260克黄金,根据6.27号国际现货黄金金价是1258.78美元/盎司,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57.94人民币/克第一年是203127元年收入,第二年是325004元。

划重点,萨老师甚至还没有正式入职。

随后

好孩子安东尼奥·萨列里把这些钱全部交给了加斯曼老师,自己一分未动

(这什么压岁钱交给父母的好孩子!?这又是对未成年人什么一掷千金的皇帝!?)

4、1770年,萨列里创作了他来维也纳后第一部完整的歌剧《识字的女人》,这部歌剧受到追捧,约瑟夫二世也十分喜欢,甚至让它在自己的室内音乐会上上演。加斯曼出差三年,回来后就是从约瑟夫的这些音乐会上得以窥见这部作品的。

萨列里在1770—1773年在维也纳发布了几部歌剧后迅速崭露头角,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有斯德哥尔摩的剧院找到他想要和他签为期三年的合同。但是由于这件事没有获得约瑟夫二世足够的支持,所以他拒绝了,继续留在维也纳,并且没有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实际上,当时瑞典国王想要发展本国的歌剧文化,但由于自身力量不足所以需要找外国人帮忙写瑞典语歌剧。这个合约签下后并不是固定常驻的,而且格鲁克精通瑞典语,萨列里完全可以跟着他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出国,那样他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和未来,而且以他的魅力获得瑞典国王的赞赏甚至定居在斯德哥尔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5、不去的原因,初代传记作者Mosel友情解释为——仅仅是因为约瑟夫二世。自萨列里到维也纳以来,他就成为了约瑟夫的private musical ensemble(私人音乐团)的一部分,而这种亲密的私交也让他们间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真挚而充满友情的关系,斯德哥尔摩可没有这些。而且如果是约瑟夫建议萨列里拒绝这份邀请,他肯定也是询问过萨列里自己的意见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次两厢情愿的拒职)

此时约瑟夫甚至还没有提供给他一个官方的任命,虽然皇帝依旧向萨列里表达了他对他的尊重和喜爱。约瑟夫表示当职位出现空缺时,他会及时的任命萨列里,在此之前他需要等待和更多的磨练。

6、随后,随着1774年加斯曼的过世,维也纳的音乐圈出现了政治和职位的洗牌,很多位子空出来了,约瑟夫二世也立马让萨列里这个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接替了加斯曼的位置——他成为了维也纳的宫廷作曲家,国家歌剧院的指挥与乐队长(Kapellmeister),这给他带来了400杜卡特的收入。而被安排到宫廷乐正这个位置上的是一位已经六十多的、快退休了的作曲家。这个位置显然被约瑟夫提前为萨列里预定好了。

7、接下来是重头戏——萨列里和特蕾莎的爱情故事。萨老师这段的自述非常有意思,最具有细节的是两个人,一个特蕾莎一个约瑟夫二世(我甚至感觉后者比前者描述的更详细)。

大致故事:萨列里在修道院三次与未来的妻子特蕾莎三次擦肩而过,没有打过招呼。最后终于在对方“碰巧”在教堂和自己坐到同一条椅子上后,鼓起勇气.......尾随特蕾莎。在一段路后终于鼓起勇气和对方开口说话,表白。

对方表示自己的父亲对他早就久仰大名,自己也对他早就怀有爱恋,只是需要萨列里再去她家一趟获得父母的认可。结果天降横祸,在萨列里去她家前她父亲突然去世......她的监护人对她也有所企图,故意用金钱收入刁难萨列里,让年轻的作曲家走投无路,在去见约瑟夫二世时被同事开玩笑,被皇帝追问后才说出自己的故事。

约瑟夫觉得这件事真有趣。

第二天他就让萨列里又担任了宫廷歌剧作家,给他涨了薪水,让他能够和特蕾莎结成连理。约瑟夫这个男人严苛节俭,从他推行的简葬制度就看的出来(。)此处却成为了意外的救主,看起来是真的很宠萨列里了。

这是萨老师对于自己见到约瑟夫的回忆:


十分细腻的描写....我甚至怀疑传记作者是故意摘录这么多的...

然后萨老师解释为什么特蕾莎知道自己时用的是:


皇帝对我的好意也众所周知

萨老师,十分有自觉啊www

顺便一提,传记再这一章的标题也十分有意思


被皇帝保护的人,指的就是在维也纳刚刚起步的萨老师了www

8、当然,萨列里被任命为意大利歌剧院的乐师长后也不是有闲情逸致的,乐师长的工作非常繁忙,他的未来最终还是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约瑟夫愈发介入剧院方面的事务,他本人也有接管萨列里行政事务的可能性。

不过,虽然意大利剧院能否维持下去还未知,但萨列里从约瑟夫手上获得的这个职位确实坚固无比。至少目前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其他的竞争者出现。

9、一个小插曲,约瑟夫从1772年开始写信骚扰自己弟弟,信件具体阐述了自家这位名叫萨列里的乐师有多优秀多可爱,你那里有没有适合他的职务之类的。约瑟夫二世甚至还寄了乐谱(给对音乐兴趣淡薄的利奥波德二世)过去。


↑信件具体内容

被烦的不行的利奥波德二世最终于1775年在佛罗伦萨上演了萨列里的La locandiera(女老板)

10、然后萨列里确实去了利奥波德统辖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萨列里1778年四月去了意大利,1779年1月才重回维也纳。

问题在于1778年发生了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约瑟夫二世在萨列里离开维也纳的期间向母亲征得过同意,带兵出去打仗了。奥地利从春天就在不断跟普鲁士有摩擦,直到6月正式爆发了战争。当时意大利有新歌剧院落成,威尼斯也向他订了歌剧,萨列里在那边忙于工作,在自己的小女儿降生后才从意大利赶回维也纳,看孩抱娃。

11、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米兰有新歌剧院建成,邀请萨列里过去写歌剧(比较知名的《重建欧洲》),同时,威尼斯又向他订了一部歌剧。约瑟夫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磨练他的机会,就又放萨列里去意大利了。

不过历史绝不会永远重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剧院晚点完工啊,去到威尼斯发现词作者挂掉了啊),萨列里发现所有工作结束后自己可能要晚回去,就特意写信详细解释了自己为何再需要额外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到维也纳去,并且托人送给约瑟夫。

然而这封信只是口头上的传达给了约瑟夫二世,因为好闺蜜罗森博格把他的信忘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得知这一(口头)消息的约瑟夫“reacted somewhat gruffly”(有些粗声粗气的回应),表示萨列里想要待多久都行,待在那儿别回来了都行。

↓好闺蜜罗森博格带的口信:

12、事实是,约瑟夫和他麻麻都是口直心快想到啥说啥,厌恶阿谀奉承之人的那类。约瑟夫在麻麻去世一人掌权时还辞了部分宫殿里的看守,把城堡的缺口用木板补起来减少开支(。)并认为那些吃白饭的看守在和不在没啥区别。所以他可能真的只是口直心快而已,不过传过去的消息经过加工就彻底吓傻了萨列里。

他立马辞了这边的工作赶回维也纳,不敢直接找约瑟夫就在他处理公务的房间外等他。约瑟夫一般每天下午三点会出现在那里,那天他是从外面回来。他见到约瑟夫陛下后先是一顿解释,但是陛下则是很开心的表示“你回来了!”并且让萨列里把他新作品的片段展示给自己看看。

13、这件事之后,约瑟夫让萨列里去视察在他不在的时候剧院有多了些什么新情况。萨列里去了,回来报告完建议他的四部意大利歌剧可以翻译成德语的。约二被他提醒到了,兴致勃勃的一拍脑袋让萨列里直接写德语歌剧去…….

萨老师:“陛下……我不太知道如何用德语去开始一篇歌剧的序章,我说德语都说的十分勉强了…..”

约瑟夫:“那太好了!你可以借着这个工作练一练啊,明天我就让罗森博格把剧本给你”

我觉得萨老师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www

那个剧本就是传说中的《烟囱工》。故事梗概:名字是“小狐狸”的、操着一口蹩脚德语的意大利烟囱工为了结婚,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到处行骗的轻喜剧。

约瑟夫:我没有生气哦。

还有一点就是,萨列里真的以为这是给自己练手的,没想过真的放到德语剧院里面去演出了。

14、一个小插曲,莫扎特在和大主教吵完的当晚看过此剧,然后写信嘲讽到“对我的健康很有好处,因为我看完第一幕回去大病了一场”后面还说“这个剧的写作者德语超烂的啊”

后面选小公主钢琴老师的时候,萨老师被约瑟夫二世选上了,而莫扎特没有。为此他愤恨的写了一封信给爹,说“皇帝只在乎萨列里”

15、达蓬得来维也纳找工作就完全指望着萨列里了,因为他不仅“能提供剧院的入口”,而且“提供找约瑟夫二世自荐的入口”.在女大公在位的时候以他过去的斑斑劣迹是不可能获职的,而在约二这则没有被带有偏见的看待——当然,是因为萨列里给他说情了

然后他和萨列里合作的作品大获惨败

16、达那伊得斯姐妹在通过委员会后大家都很期待它的上演,约瑟夫本来想给萨列里放个假的,但还是让他先确定上演日期再说。

这部歌剧上演当天路易十六和约二的妹妹玛丽皇后都到现场去听了,表演大获成功。这部剧实际上格鲁克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绝大部分都是萨列里自己完成的。不过由于对年轻作曲家的考虑和保护就对外宣传是他们合作的,约二也替他说“几乎是在格鲁克的指导下完成的”

17、传记中提及,适用于萨列里的音乐理论同样的适用于约瑟夫,他们都不是意大利式音乐的倡导者,而提倡简洁化。后面对莫扎特说的“太多音符”其实不是他不懂音乐的意思,而是倡导的音乐方向不同。

18、在1785年左右,萨列里依旧是约瑟夫intimate cieclr(私交很深的朋友)圈的一人,无论他离开过多少次维也纳,他依旧可以称约瑟夫二世是他的保护者。而莫扎特在维也纳没有正式的地位,又因为性格原因人际关系有些堪忧。

于是想要所有音乐家们友好相处的约瑟夫就举办了一场萨列里意大利歌剧对阵莫扎特德国歌剧的比赛。

然后萨老师交了一份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答卷——关于一个作曲家和一位诗人要在四天内写完一部歌剧,然后为音乐和歌词发生争执的故事,后面还有歌手间吵架的惨案……名字剧透了一切,这部剧叫《音乐至上》(Prima la musica e poile parole)这部歌剧太过真实,我严重怀疑萨老师直接把他的创作经历编了编改成歌剧了(。)莫扎特写了比较正常但是完成度低的德语歌剧,于是萨老师就获胜了。

获胜的奖金是100杜卡特,莫扎特则是对半的50杜卡特。

19、后面在1786年萨列里去了巴黎,创作了达那伊得斯姐妹的兄弟作(?)《荷尔斯兄弟》。但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其中居里亚斯战士姓名的第一个音节与法语的“屁股”同音,所以败的非常惨烈。

知道《荷尔斯兄弟》在法国被开屁股玩笑的时候,约瑟夫直接寄信给大使馆出面交涉。“他的音乐虽然有时矫揉造作,但是你们不应当用古代英雄的名字开玩笑!”

20、萨列里和博马舍合作的塔拉里在巴黎大获成功,期间博马舍一直在和他强调“No too much music!”,萨列里也遵守了,合作愉快。回奥地利后约瑟夫让他弄个意大利语版本的翻译来。萨列里自己知道这部剧的政治有多厉害(←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元凶)于是几乎是重写一样的搞了一个新的版本出来,名字叫做《奥马思国王阿克索尔》(Axur, re d'Ormus)

然后按照意大利歌剧的习惯加了很多音乐

21、对于萨列里把他的歌剧改成完全新作一无所知的约瑟夫开心的带着原来的歌词本去听他的下午茶(?)歌剧,他坐好听了一会,然后拿着歌词本比照。演奏者报幕说“第一幕,第一场景,二重奏。”皇帝懵了,因为法国歌剧开始是序言。然后他和乐队争执了起来,对比着他手里的原版台词本比照了……两个小时。约瑟夫忍不住大笑起来,大声喊“这足够让一个人疯了!以天堂之名这两个人都做了些什么啊!?去把萨列里叫过来。然后告诉他我们在这都干了啥。”

两天后萨列里见到约瑟夫了(推测是萨列里当时并不在附近,约瑟夫被台本弄晕了),皇帝见他第一句话就是“你的音乐两天前快把我们弄崩溃了!你都对你可爱的法国音乐做了什么啊?”

当萨列里解释完缘由后,约瑟夫表示“我完全同意”。而当他听完新版本后,他给萨列里发了皇家奖赏。


此后约二将这部歌剧当做免费教育课,演给了他的侄子弗朗茨看,而那是在他侄子的婚礼上。此歌剧与《塔拉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革国王的脑袋。

22、当时约瑟夫的改革其实已经出现了问题——他的思想过于先进,改革的步伐又过快,导致了很多贵族的不满。他以人民的国王自居,作为一个会亲自下田耕作,废除了对他的吻手礼和屈膝礼的国王来说,他似乎想要努力做得更好,可惜时间已经不够了。

23、在此补充除了已经提及的德语歌剧院,约瑟夫在哪些方面做出过杰出的改革:

24、1788年二月份,安东尼奥·萨列里被约瑟夫二世正式授予了皇室宫廷乐正这一维也纳音乐的最高职位。这对萨列里来说不像是惊喜,更像是一种必然。他的工资涨到了1200古尔登,而每监督一部歌剧,他都可以收到200杜卡特的收入。就目前来看,萨列里在经济方面无需担心了。

1788年三月一日约瑟夫二世带25万大军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式宣战,直到11月十八号才返程。

25、期间有一件小插曲,国家歌剧院的著名女高音与萨列里闹矛盾,说他没有给自己分配合适的角色,甚至还写信给前线的皇帝声称只有皇帝才能裁决这件事。罗森博格打小报告给约瑟夫,在前线的皇帝立马回信,把她给解雇了。

26、实际上那段时间几乎关于音乐相关工作人员的收入都十分惨淡,首席女高音原来4000古尔登一年的年薪被砍到四分之一,一方面是约瑟夫为了军费砍了不少人的工资和不必要的开支,一方面是很多贵族都被带出去参加战争,剧院的来客稀少,莫扎特的经济也是在这一时期遭到牵连突然变得恶劣起来。费加罗的解禁也和剧院需要好歌剧吸引客源有关系。剧院当时债务一度达到8万古尔登。

而一片萧条之中,安东尼奥·萨列里被约瑟夫推到宫廷乐长的位置后,每年固定年薪+监督歌剧的收入+塔拉里的年终奖励等等,意外的比以前的收入还多了,歌剧院就算是倒了他都不会受影响_(:з)∠)_众人收入皆降,就他涨。

而在前线的约瑟夫二世,因为战役都是发生在河边,地形险恶天气潮湿,军队里面热病流行,约瑟夫也在六月中旬染病。然而他作为战地指挥官一直坚持到了十一月奥属尼德兰爆发反改革起义后才回维也纳。处理女高音的事时他已经生病了。

27、当然经济不用担心,萨老师还是努力担起责任救他管理的意大利歌剧院。他和达蓬得协商过解决办法,然后为了剧院的节目表不是空的把以前没写完的歌剧赶快找出来补完上映(Il pastor fido),还商量着找赞助人和用仿俱乐部的会费形式撑过困难时期。

28、十一月初,皇帝从前线回来了,濒死的重病,咳血,呼吸困难。萨列里为了皇帝至少安全回来了写了一部弥撒和赞美诗,但是皇帝病的太重了,他们甚至没法在他的面前表演它们。

在约瑟夫重病回来后,萨列里通过几部不太成功的新剧,还有让剧院轮演以前呼声不错的节目解决了剧目短缺的问题后,将意大利剧院的事情扔在一边,只履行自己作为宫廷乐师长的职务。

29、在十二月中旬,皇帝身体稍微好了一些,出席了剧院里《唐璜》的演出。但他受到了公众的冷眼相待,最终只能草草离开了剧院。不过他依旧让《唐璜》继续演了下去。

约二在1789年秋天身体有过短暂的好转,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重病的事实。他留下了一场与俄罗斯间未解决的战争,而奥属尼德兰爆发反改革起义,匈牙利也在努力争取独立。国家内部改革没有完成或失败,皇帝的重病又让事情变得一团糟。民众将怒火发泄在了约瑟夫身上,甚至肆意的用讽刺诗来嘲笑垂死的皇帝。

30、约瑟夫完全被他身边的亲人与大臣孤立了。他的部长拒绝拜访他的病室,两年间没有见到过他。他的弟弟利奥波德留在佛罗伦萨,也没有来见他。最后,约瑟夫筋疲力尽,心碎不已,意识到他身边的人都不能或不愿意执行他所有的改革和计划。

1790年1月30日,他正式撤回了他在匈牙利的所有改革。2月20日,约瑟夫二世因肺结核在维也纳去世。

按照他的要求,他的尸体不做防腐处理,而是身着制服置于简单的金属棺中,安葬在嘉布遣会教堂下面的皇家墓穴里他父母豪华棺木旁。临终前,他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虽有善良的想法,但最终一事无成的君主长眠于此。”

31、约瑟夫二世死后,维也纳的作曲家为他写了很多的弥撒曲和追悼乐(包括贝多芬的康塔塔)。不过只有萨列里的是在约瑟夫生前就写好,并且给他看过的。D大调弥撒曲(Emperor mass in D major(1788))

试听地址

这首曲子就是1788年萨列里所最初为约瑟夫二世平安归来所做的曲子。

32、在约瑟夫死后萨列里就陷入了一种消沉的摸鱼状态。博马舍从巴黎三番五次的邀请他去看一看《塔拉里》的新结局,但是他都没有离开维也纳。利奥波德对王位并不感兴趣,那时候他在约二去世七个月后(9月30日)才从佛罗伦萨赶到维也纳参加加冕礼。新皇帝的加冕礼上,萨列里就新写了一首十二分钟左右的赞美诗。D大调弥撒曲被他雪藏起来,除约瑟夫外没有人用过。然而那段时间其实萨列里有相当多的空闲,他完全写新曲也是可以的。

然后作为替代,到了利奥波德十月九日加冕的时候,他的演出的指挥曲目:莫扎特的加冕弥撒K317和庄严弥撒 K337(。)其实加冕典礼的时候莫扎特也去了,但是他那时候已经没有宫廷职务了是在周围演一部歌剧,然后那部歌剧直接被利奥波德批判了一顿。但是对于在自己的加冕典礼上萨列里演奏莫扎特的曲目他没有说什么。

33、之后利奥波德洗刷掉了宫廷中几乎所有和约二有关的人,包括罗森博格伯爵也被撤职了。但是他没有动萨列里, 只是让他很多事情都不再参与,职务保留。

此后萨列里逐渐淡出政治,兴趣从歌剧转向宗教作品和教学。而约瑟夫二世也更多以开明君主的形象留在世人心中,安眠于棺椁之中。

————————end

评论(55)
热度(1578)
  1. 共15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谷一家 | Powered by LOFTER